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JML 1精密离心机背后的故事

来源网址:http://www.ssjjby.com/

哈工大报讯(吉星/文 航宣/图)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这首小诗是说,不要只惊羡别人成功时的明艳,更应该清楚他们当初经历的艰苦奋斗和付出的巨大牺牲。任何事情都是如此,搞科研也不例外。拿我校JML-1精密离心机团队来说,项目通过验收之后,自然不乏鲜花和掌声,可之前他们心甘情愿忍受艰苦和寂寞的精神,他们坚忍不拔和锲而不舍的魄力才是真正值得人们珍视和借鉴的宝贵财富。

人们常常以“十年磨一剑”形容为了实现目标,多年来俯首敛心、刻苦磨练的精神。但对JML-1精密离心机项目来说,“十”年磨一剑已经不足以诠释这项工程的难度了。从1991年9月8日国家召开JML-1精密离心机方案评审会,到2011年9月28日我校研制的离心机通过验收,20年光阴流转,多少人的年华都献给了这项壮丽的事业。

任何一项重大工程都是许多学科的集成,都要求相关院系的人员必须有无私奉献精神。JML-1精密离心机是集机械、测量、电控元件、计算机控制综合技术于一体的一台高精度惯性测试设备。该设备的研制涉及我校控制、机械、测量、电机等学科,是由航天学院控制学科任总师的多院系合作的大型综合研制项目。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吴广玉、陈士杰、刘暾、陆永平、裴润等老专家、老教授作出重大贡献的基础上,由现任总指挥王常虹教授,总师苏宝库教授,副总师曾鸣教授、刘长在副研究员、丁振良教授等汇集多学科研究人员,组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团队。前后经过近20年的研制,他们发扬了航天精神和哈工大精神,克服了资金短缺、人员流动等不利因素,攻克了重大关键技术,培养和锻炼了一批无私奉献、拼搏进取的技术骨干,向祖国、向学校提交了满意的答卷。JML-1精密离心机的成功研制,打破了国外对我国的技术封锁,达到国际当前最高水平,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科学与工业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付强长期负责这个项目,对此了解甚多。他说,为了满足工程项目高指标的要求,JML-1精密离心机很多配套设备均为我校自主研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校凭借扎实的技术基础,发挥多学科协作攻关优势和解决实际工程应用问题的能力,在测试、控制、加工、电机设计、新材料等领域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多项技术均达到我国现有工程研究能力的极限。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的科研实力尚不足以研制出如此高精度的离心机,于是打算引进国外技术。但与外国谈了多年,始终未能达成协议,为此国家下定决心自主研制。当时,航天工业部根据国家需要,决定跟踪国际前沿,自力更生推出研制若干个重大惯性测试设备工程项目。时任科研副校长的强文义第一时间出面组织各个相关学科一起攻关,最终一举拿下其中的四分之三的项目研制任务。JML-1精密离心机项目就是其中之一。

“1990年10月,强文义副校长带队,我们去北京怀柔参加惯性测试中心组织的招标会议。国外一直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当时什么资料都没有,完全是空白,研制难度极大。”在研人员谈及往事的时候,眼睛里仿佛燃烧起一团火焰。他们说,那时大家只是想着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哈工大立足航天,服务国防,有任务自然是拼命去争取。当时,学校拿下的项目科研经费高达1000多万元——这在90年代初期绝对是个“天文数字”。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我校特别成立了空间控制与惯性技术研究中心。1994年强文义副校长代表学校正式签署了JML-1精密离心机项目合同。

2002年底, JML-1精密离心机的研制遇到了瓶颈。时任科研副校长的王祖温代表学校党委、代表学校亲自找到王常虹和苏宝库,希望他们能接手担任JML-1精密离心机的研究任务。

“学校找到我们,学校党委找到我们,是对我们的信任。”王常虹和苏宝库没有推辞,默默揽下了这个沉重的担子。2002年10月8日,学校正式任命王常虹和苏宝库为JML-1精密离心机项目的总指挥和总设计师。

JML-1精密离心机项目本来研制难度就非常大,国外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几乎就没有相关的资料可以查阅参考,再加上中途接手难度的确很大。

“我们一定要把离心机做好,一定能把离心机做好。否则我们就对不起国家,对不起学校,对不起老专家,对不起自己。”王常虹、苏宝库和副总师曾鸣、刘长在、丁振良等人经常说,倘若做不出来,我们国家就永远落后发达国家,我们学校就要声誉受损,我们老专家们的心血就白费了,我们自己的付出也会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无论多大困难,都必须坚持完成。

孟子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新的离心机研制团队充分认识到,除了离心机项目的技术难题以外,协调好各个院系相关人员一起协作攻关也是一项繁重的工作。因为刚接手时,对于未来的情况谁也不太明晰,哪天能干出来都没个准儿。如何“稳定军心”保证大家有持续的热情把离心机项目做下去,保证大家把别人的分工也当成自己份内的事,这是团队不得不首先面对的大难题——项目虽然叫“离心”机,但是人不能离心离德!

JML-1精密离心机总指挥和总师都是很自然、很本真的人。他们技术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生活上想着别人,细致入微。因为他们毫无私心,办事公道,所以作出决定大家感觉心里很舒服,也都很拥护,团队在一起工作融洽和谐。

大家在一起工作,出问题总是难免的。即便是别人的错,通常总师们也会先把问题揽过来,然后再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总师而言,“你做不好是要批评你,但我也有责任,并且首先责任在我。”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不挫伤相关人员的情绪,还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历尽千难成伟业,人间万事出艰辛。JML-1精密离心机团队做到了。如果说“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是对载人航天精神的高度概括的话,那团队成员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故事、他们应对技术难题和突发问题时的所作所为正是这一精神的真实写照。

副总师曾鸣患有关节炎,站立时间一长就吃不消。但他负责电控系统,现场站着调试是家常便饭的事儿。有时候为了焊信号线,曾鸣就在地上垫张泡沫,人躺在上面,像一样钻在电机基座下面一干就是几小时。

副总师刘长在主要负责离心机机械系统的研制任务,他不仅在离心机整个机械部分的精加工研制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还临危受命成功研制出了其他院所没能做出来的离心机“鸟笼”。参与离心机研制工作近20年,刘长在任劳任怨,“战斗”在第一线。

副总师丁振良和袁峰教授等人一起负责离心机测量系统。他们为离心机静态半径和动态半径测量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陆永平教授退休之后让杨贵杰教授负责电机与驱动系统研制和调试工作。杨贵杰勤勤恳恳,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于志伟副教授早已是团队里的青年骨干。2003年,他由时任科研副校长的王祖温特批留校,负责编程和控制方面的工作。从2005年孩子出生到今年上小学,为了不影响科研任务和频繁的加班,孩子一直扔给爱人照顾。

离心机团队的成员们,总是很有精神地投入工作,让人感觉不到他们的疲倦。无论什么样的艰难困苦,都挡不住他们为了学校发展,为了国家需要而奔波忙碌的脚步和全身心投入的激情。

2010年2月。哈工大。时值寒假,课题组在紧张的调试中突然发现离心机精密端的弹簧刚度不够。这时曾鸣正准备回武汉看望生病的80多岁的老父亲,他已经多年没有回家探亲。但为了春节后能如期开展实验,不影响工程进度节点,曾鸣说啥也不回去了。他带领王毅、于志伟、刘雨及课题组的博士生们一起把整个卸荷系统全拆下来,重新调整参数,又逐一装配好。直到系统全部调试完毕,他才匆忙地买了一张车票,踏上回家的列车。

2010年7月。哈工大。时值暑期,离心机马上面临重要的出校验收,可主轴驱动安全保护电路出了问题。为了尽快找出具体原因,项目组成员全部蹲守在现场,逐个电路测量电流、电压和关键信号,进行地毯式的排查,天天工作到半夜。当他们走出实验室的时候,楼内早已人去楼空,楼外早已繁星满天。就这样连续奋战了一周,他们终于彻底解决了问题,保证了离心机顺利接受出校验收。

2011年1月。北京。课题组在现场调试中发现原设计的主轴气压偏小,无法满足高速试验要求。“能3天解决的就绝不拖到一周”,温文尔雅的苏宝库做事却是雷厉风行,“时间不等人”是他的一句口头禅。为了尽快解决问题,他和于志伟老师白天在现场做偏载实验,晚上回宿舍分析数据,制订第二天的实验方案,用了3天时间,拿到了离心机在不同气压下主轴刚度的全部实验数据,最终确认了最佳的工作气压,使离心机安全、平稳运行到最高速度。

上面的这几件小事仅仅是JML-1精密离心机团队日常工作中的一些“常规”事件。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他们觉得,要做大事付出艰辛劳动是难免的,没必要再去提那些困难。“离心机这么多年经历了这么多人,大家不为外界的纷繁诱惑所扰乱,不同时期不同的人员都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所做的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推进,我们的胜利是团队的胜利。”苏宝库如是说。

在哈工大教学、育人、科研等战线上,像JML-1

精密离心机团队中这样的教师、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他们是哈工大最宝贵的财富,他们是哈工大永远的脊梁。

苏宝库教授团队